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中,以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为主要内容。其中,对于人们日益关心的养老问题,决定第46条作了专门的论述。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政策机制,以老百姓的关心和期盼为导向。
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岗位。这项政策不仅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关怀。丰富多样,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就业岗位。在帮助老年人群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归属感。享受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保持社会参与感和社会活力。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提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
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8.2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原有女性55岁,男性60岁的退休年龄制度已经很难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各个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比如,美国和英国是66岁,而德国是67岁。因此,通过自愿和弹性的原则延迟退休,不仅有助于平衡劳动力市场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时间选择,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应对人口老龄化
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型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这条内容主要是针对旺盛养老需求和养老需求的差异化而出台的。决定中,通过养老需求和养老服务相匹配,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康养与医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化适合我们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群的不同需求指明了方向。
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薄弱。
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缓慢等诸多难题。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政策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有利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决定关注特殊困难老人服务及保险制度
改善对于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的服务,这一政策体现了对社会各阶层老年人的全面关注和照顾,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有助于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同时,还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养老部分,充分体现了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积极应对的态度。国家将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多元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将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