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出息与父母晚年的关系
社会上有一个说法,说儿女越有出息,父母的晚年就越不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越是优秀的孩子,以后可能离父母就会越远。我们总说所谓父母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但是当这句话真正照进现实,等到父母日渐老去的时候,却似乎成了亲情不得不面临的一场考验。
看到一个在养老院采访一对年近九旬的老人的视频,老人年轻的时候培养了两个极为优秀的女儿,把他们都送出国门留学。大女儿前几年身体不好,回国没多久便去世了。小女儿自从出去读书,便安居在国外结婚生孩子,就很少回来过了。那么现在两个老年人年纪都大了,行动不便,没人陪在身边,只能住进养老院。那视频的最后,采访者问了老人一个问题,说如果再选一次,还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吗?老人说可能不会了,能留在身边也挺好的.
中国式养老与孝道
而这个采访者可能是想表达子女应该多给父母一些陪伴,这就涉及到中国式养老这个话题,中国式的养老问题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孝道。老话说养儿防老,就现在的年轻人,心里是抵触的,你必须承认,养儿防老,他可能确实符合国情,因为这是一个自古有之的传统,有他的历史经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过去是个农业社会嘛,所以就必须靠养儿防老。讲白了,就是靠亲情维系,靠家庭劳动力来支撑老人的老年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整个的家庭系统保持完整,才能够提供持续的支撑力。这是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古来有之的方法,不过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整个社会结构,包括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生活很难,他没有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老人,而老人这边也不想拖累孩子。
新型养老方式的兴起
那么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一些不依赖子女的所谓新型养老方式也逐步的流行起来。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抱团养老,这是当年十分火的一个养老方式。在天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的例子,就十几位甚至几十位老人彼此相熟的一起抱团养老开始的时候,生活似乎还挺惬意,彼此之间去串串门,相约一起去出门旅游,都挺好。不过后来慢慢的就发现,大家的观念有差别,价值观会不一样。另外,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经济的收入也不一样,就比较起来是有差距,所以慢慢的就过不到一起去了。所谓抱团就报不了团了,那么除了抱团养老呢,现在比较流行的还有一种方式,第一个叫互助养老,是指老人给年轻人提供便宜的住房,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而年轻人为老人提供情绪价值,陪伴等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老人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再一个酒店式养老,这意思就是说给酒店相关的费用,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老人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就享受到一日三餐,也不用收拾房间,闲了就可以出去散步、锻炼或者培养兴趣爱好。
第三个,旅居养老和同龄的老友相约一起去一个风景好,气候好的城市旅居,当感觉到这个地方有点呆腻了,就可以继续的转战下一个地方,感受不同城市。
还有一种叫家床养老,是指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做起来并不容易。根据统计,我们举一个城市的例子,南京地区已经建成了大概5701张床位的家庭养老床位,青岛签约的老人数量达到了1 4万人次,北京预计在2025年能够达到一万张床位以上的这种家庭照顾床位。这种养老大都在南京,青岛,北京等大城市。
养老院的新变化
最后一个是养老院。养老院其实现在有很多新型的养老院设施和服务都很不错,跟咱们印象中死气沉沉的养老院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 05后开养老院的小伙子,他的养老院除了标配的适老化基础设施之外,还有剧本杀、小酒馆、KTV房,这些活动室甚至还有电竞桌椅。可以让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玩儿游戏,还可以交朋友、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学习能力退化是老人的一个特征,可是你只要学习东西,有新的信息刺激老人,是可以减缓衰老的。
观念转变与养老规划
老了之后有儿女陪伴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与其将所有的养老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还不如未雨绸缪,考虑未来如何养老。比如说趁着自己还没有那么老,就提早的做出一些规划,攒一笔养老用的钱,挑选真正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当然了,也还是要早一点,做好生活的规划,该锻炼身体的时候绝不马虎,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未来关于养老肯定会有更多的新的办法出台。
我们看到一个数据,我国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的人口达到1 .9个亿了,占到我们整个中国人口的总人口的比例13. 5%,养老对于40后50后60后来说是正在进行时,像70后,可以说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事儿。对于80后90后甚至00后而言,养老是一件当然现在不必放上案头的事儿。但是养老和人生都一样嘛,都是过程,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考虑的大课题。很多时候养老的问题,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在何处的问题,跟个人的观念有关系。因此建议大家都认真的去面对家人养老的问题,也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
相关阅读: